“北漂”青年毛泽东的逆袭之路
青年毛泽东
五四前后,青年毛泽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连续两次来到北京。第一次从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停留206天;第二次从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停留116天。
这是北京解放前毛泽东仅有的两次北京之旅,这两次北京之行可谓意义重大。
1917年年初,随着陈独秀和《新青年》的北迁,北京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8年,当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有一个名叫马克思的伟人时,李大钊就已连续发表文章,大力颂扬著名的十月革命,开始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1918年暑假,身在长沙的毛泽东收到了一封发自北京的信函,寄信者是好友蔡和森。蔡和森在信中转达了他们在长沙时共同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希望毛泽东进入北京大学深造的意愿,特别强调说:“可大可久之基,或者在此。”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此时,毛泽东刚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时年25岁。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课程上,利用寒暑假期游历湖南各地,调查民生疾苦。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
在长沙,毛泽东逐渐与遥远的北京有了联系。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在《新青年》上读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文章,开始循着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来探索中国的出路。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与此同时,毛泽东身边的师友渐次前往北京。1918年6月,杨昌济应邀担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举家北上。同年6月25日,蔡和森为联系新民学会会员留法勤工俭学事宜,首先来到北京,并多次去函催促毛泽东等北上。
一座五四前夕风云激荡的城市,一位成长中的巨人,历史注定二者将有一次伟大的碰撞。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与萧子升、罗章龙等20多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踏上了北上的火车,开始了他首次北京之行。
1919年3月,环球中国学生会在上海送别留法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毛泽东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一行到达北京。毛泽东先住在位于豆腐池胡同9号(今东城区鼓楼后豆腐池胡同15号)杨昌济先生家,后与蔡和森等8人住在三眼井吉安所夹道7号(今东城区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三间狭小的房子里。
毛泽东到北京的主要目的是组织湖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他和蔡和森等人到处奔走,请人介绍情况,制定计划,筹措经费。毛泽东本人犹豫良久,终于决定不去法国,因为他觉得对自己的国家了解得不够,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在北京期间,毛泽东广泛结交各种新派人物,接触各种新思潮。这次北京之行,毛泽东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毛泽东初到北京时生活窘迫,没有固定的收入,迫切需要谋求一份工作。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被安排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助理员。毛泽东的职责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和阅览人员的姓名,月薪8块大洋。
在这里,毛泽东读到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并时常到李大钊处请教。毛泽东亲耳聆听了李大钊所作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讲,随后又在《新青年》上读到了这篇演讲和李大钊的另一篇文章《Bolshevism的胜利》。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关于“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欢呼,更使毛泽东看到了中国希望的曙光。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从北京动身回湖南,途中取道上海,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为的是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张敬尧在湖南摧残教育、迫害人民,激起了群众性的驱张运动。毛泽东参与领导了驱张运动,此次率领湖南代表团来北京,就是要借北京这个政治大舞台扩大运动的影响。
此时的毛泽东已不再是那个刚刚走出校门、身无分文、地位不高的湖南青年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作为湖南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已经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毛泽东在北京组织了平民通信社,每天向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地寄发稿件,通告驱张运动的消息。毛泽东的名字,随着驱张新闻的报道,频繁地出现在各地的报刊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左四)同进步团体辅社成员在北京陶然亭合影
毛泽东在北京广泛结交各方面人士。他与李大钊、邓中夏保持着多方面的接触,会晤过陈独秀,也拜访过胡适。他与辅社成员往来密切,还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在李大钊的影响和帮助下,毛泽东开始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罕见的共产主义文献中文本,读了许多关于俄国革命的文章。
毛泽东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著《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阶级斗争》及柯卡普著《社会主义史》三本书的中译本,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1920年4月11日,在驱张运动顺利进展的情况下,毛泽东带着觅得真理的喜悦、带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离开了北京。
开国大典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北京。这一年,毛泽东56岁,距他青年时期的北京之行已有30年的时间。
在这30年里,毛泽东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刚刚结束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庄严宣告新中国将定都北京。毛泽东选择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主要是基于全局性的战略考虑,而他本人对北京的美好印象同样是重要的原因。
北京是青年毛泽东生活过、工作过,奋斗过、追求过的城市。初到北京时的毛泽东名气不大,经济条件不好,生活境遇并不尽如人意。毛泽东曾很有兴趣和傅斯年、罗家伦等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却遭到拒绝。毛泽东等人住在吉安所夹道7号时,房间狭小,夜晚任何一人要翻身,都要先和周围的伙伴打招呼。
然而,北京之行让毛泽东收获颇多。回首往事,毛泽东对北京城、对北京城内帮助过他的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北京,毛泽东还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爱情。毛泽东与老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初识于湖南第一师范。在北京,属于同乡知己的二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流连忘返于北海的垂柳之下,很快坠入了爱河。
杨开慧与毛泽东(油画)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在北京遇到了革命导师李大钊,并在他的引导下迅速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进驻北京的路上,毛泽东遥望北京的城墙,曾无限感慨地说:
“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五四时期的北京,以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促成了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转变,奠定了他成为一代伟人的思想理论根基。30年后,重回北京的毛泽东,带着对北京城的美好回忆,又引领这座城市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李自华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1年第1期,原标题“追寻青年毛泽东的两次北京之行”,文章有改动
责编:高斌
排版: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右下角“在看”